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交科智慧
2023-10-19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交通运输行业积极践行相关要求,发挥重要先行引领作用。作为交通运输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简称“部交科院”)在跨境运输效率提升、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安全畅通、推动科技创新伙伴基地建设、交通运输标准属地化应用等方面担当作为、建言献策,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贡献。
技术指引 提升跨境运输效率
交科院综运中心基于战略规划研究优势,长期深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交通国际合作,研究成果支撑了交通强国背景下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顶层设计与政策制定,为提升“一带一路”跨境运输效率提供了技术指引。
助力“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研究。在交通强国建设框架下,支撑构建了面向2050年的交通运输推进“一带一路”开发开放的顶层思路和重点,服务部交通运输“十四五”国际合作发展纲要编制。主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支持跨境互联互通投资研究”课题;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标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
开展互联互通关键技术研究。从国际铁路运输、国际海洋运输、国际公路运输等不同国际运输方式入手,从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等不同维度,围绕影响交通运输跨境效率的关键技术环节,开展相关研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际化绿色港口枢纽及多式联运关键支撑系统合作研发”,提出了国际滚装甩挂运输系固关键技术,编制了《滚装甩挂运输操作规程》行业标准。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服务“一带一路”的中欧陆海快线全程供应链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示范》《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的中欧运输网络优化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以及省级重点项目《新发展格局下面向越南的广西交通运输高水平互联互通研究》。通过推进互联互通相关工程和项目,系统开展了中欧陆海快线跨境供应链货物跟踪技术、交换接口文件、控制塔系统优化等,提升中欧陆海快线跨国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实现各方深度合作,使交通运输成为“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重要载体。
大力推动国际宣介与国际合作。依托国际运输论坛(ITF)、联合国第二届可持续交通大会、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3)等多个国际联盟和国际会议,以专题科技项目交流会、专题成果推介会、“互联互通”专题展厅等形式,面向国际宣传推介研究成果。
加强研究 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畅通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我国与沿线周边地区联系更加紧密,物流往来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22年,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合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2.1亿吨,约占全国58.7%;完成机场货邮吞吐量1435万吨,约占全国98.8%;完成外贸总额36.1万亿元,约占全国85.8%。部交科院物流中心从公益服务与项目研究两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一带一路”相关研究。
在公益服务方面,受部综合规划司委托,部交科院物流中心开展了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物流节点境内建设项目需求摸底,并编制提交了《“一带一路”境内物流节点建设方案》,确定了“一带一路”20个沿边口岸城市+12个沿边中心城市+24个内陆重点城市+21个沿海中心城市+16个沿海港口城市的陆海共济节点布局,提出了口岸服务型枢纽建设标准。在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上,研究提出由国际物流通道设施网络、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体系、国际物流市场主体、国际物流与供应链一体化融合体系、国际物流应急保障体系、数字化综合服务体系、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支撑保障体系九大要素构成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同时,开展了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与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相关研究,引导各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在项目研究方面,部交科院物流中心承担了亚洲合作资金项目“加强中国—上合组织区域互联互通提升国际物流通道整体效能和便利化水平合作研究”,项目提出中国与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和地区在提升国际物流通道整体效能和便利化水平方面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工作,以及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在促进国际物流监管互认、创新海关监管模式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建议。在此基础上,部交科院物流中心以国际物流通道整体效能和便利化水平合作为引领,在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枢纽布局、基础设施改造、运输服务升级、补齐境外地服短板、提升国际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强海关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大工作投入与政策指导,实现“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率先共赢、多赢。
科技交流 促进民心相知相通
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部交科院发展中心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决策咨询中想在前面,努力服务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更好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充分展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如何将交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更好地发挥对外援助的杠杆、导向作用?部交科院发展中心受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委托,以交通行业为重点,开展对外援助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作用量化研究。通过交通领域援助,帮助受援国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民生福祉、助力提高工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带动我国技术、产品、服务 “走出去”,发挥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作用。研究完善产能国际配置,助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充分体现了对外援助“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特点。研究成果为推动国家援外主管部门创新融资模式,开展“债务换发展”,援外与贸易、投资三结合等援外方式改革,提供了相关理论支撑。
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民心沟通。部交科院受中国科协委托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伙伴基地建设相关工作。联合组成调研组,开展大量“一带一路”重点企业科技合作交流情况调研,了解海外交通科技工作者的现实诉求,推动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伙伴基地建设的组织管理、激励与运营政策体系,编制开展海外科普活动的操作指南,为深入推动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奠定了工作基础。此外,面对新冠疫情,部交科院发展中心围绕交通抗疫国际合作对策、重点物资全链条保障开展相关自主研究。
开放合作 推动交通运输标准属地化应用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10年来,中国派出了一批批人才、承建了一个个项目,与共建国一起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部交科院标准中心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运输领域标准化合作,通过海外项目成体系、分步骤推动我国交通运输标准在柬埔寨、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落地应用及属地转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由部科技司组织,联合中交集团等3家单位开展了“中柬重点领域标准对比及属地转化研究”。项目组历时两年,经过充分调研和海外工程实践,对近1600项交通运输行业标准进行系统梳理,重点针对400余项公路建设、运营服务领域标准与柬埔寨标准进行比对分析与属地转化可行性研究,提出了柬埔寨属地转化我国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标准清单。研究以交通运输标准为基础,编制形成了《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应急管理技术要求》《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营维护技术指南》两部柬埔寨标准草案,得到了柬埔寨公共工程与运输部的批准认可,有效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标准在柬转化应用。
开展了“推动我国交通标准在东盟国家属地化应用的实施路径研究”。部交科院标准中心结合我国交通工程材料标准在东盟国家属地化应用的案例分析,总结标准属地转化的典型经验及存在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推动交通运输标准在东盟国家属地化应用的实施路径,支撑和指导了重庆交通企业在缅甸推动我国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标准实施应用,进一步支持了缅甸“仰光智慧公交系统”工程建设,为我国交通运输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应用提供经验借鉴。截至目前,缅甸仰光新购置公交车大部分已经接入“仰光智慧公交系统”,实现了对公交车的智能排班和实时动态监管,帮助仰光公交企业降低约20%的运营成本,增加约30%的票款收入,极大地改善了缅甸仰光公交运营服务水平,获得缅甸官方与民间的一致赞赏。
部交科院标准中心提出的交通运输标准属地化适应性评价方法和属地转化路径,创新了交通运输标准部分转化、分类探索、有序推进的标准属地化应用模式,为深化交通运输标准化区域合作,持续推动我国交通运输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属地化应用提供了经验借鉴与参考范式。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