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省份 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3-02-14
——2023 年 1 月 11 日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上海市市长 龚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的五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稳中求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十四五”规划,有力有效地推进了本届政府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城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2022年预计达到4.4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8万元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608.2亿元。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从2017年的1428.4万亿元增加到近3000万亿元。口岸贸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30.3万标准箱、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2%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左右。
——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高起点推进,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形成全国首创案例36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不断走深走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超过4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030亿美元左右、比上个五年增长15.8%左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266家和10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四大品牌”持续打响,“五型经济”全面发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7年的30.8%提高到42%左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五年累计新设各类市场主体225.1万户,比上个五年增长52.7%,每千人企业数量增加到111.1户、位居全国第一。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5.9万元增加到7.9万元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平稳,年均上涨1.9%。年均新增就业岗位58.8万个,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4.7%左右。五年完成283.7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历史性地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民生实事画上圆满句号。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如期消除劣Ⅴ类水体。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全市公园从2017年的243座增加到670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左右。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浦东引领区“王牌”作用更加凸显。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意见,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便利化、大飞机制造“一司两地”监管模式、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监管创新等重大支持政策落地实施,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商事登记确认制等重大改革举措深入推进,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自贸试验区“离岸通”等重大功能平台建成运行,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创制性制定15部浦东新区法规。“三大任务”全面落实。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加快形成,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封关运作,新片区挂牌以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40.2%和43%。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注册制效应不断放大,有力支持科技创新,科创板上海上市公司首发募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首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群众跨区域办事、就医更加便捷。双向开放“三大平台”加快打造。进博会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五届累计意向成交金额3458亿美元,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浦东、虹桥分论坛和上海城市推介大会成功主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112项制度创新成果,38项成果已向全国复制推广。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助力对口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坚持以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凝心聚力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持续强化。原油期货、“沪伦通”、债券通“南向通”、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产品和业务推出,全国首家外资独资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一批金融业开放项目落地,新增持牌金融机构近300家,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保持全国领先,“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价格影响力日益扩大。跨境电商、离岸贸易、国际分拨、保税维修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千亿级、百亿级商品交易平台各增加5家。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投入使用,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成功举办,沿海捎带、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气加注等重大航运政策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3家国家实验室成立运行,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分别达到17家、15家。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5个设施建成投用,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已现雏形。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千米级高温超导电缆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连续5年成功举办,首个由上海发起的国际科技大奖向全球颁发。张江科学城扩区增能。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加快建设。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人才高峰工程等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高层次人才规模持续扩大,人才创新活力全面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持续提升。初步形成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新材料、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第三艘航空母舰、梦天实验舱等重大任务有力保障。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从2017年的7642家、1665家增加到2.2万家、4942家。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持续完善。高质量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外高桥、虹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数字服务、文化贸易等8个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成功创建,“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高效运作,中欧班列“上海号”开通运行,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拓展至24个成员口岸。
(三)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实施抗疫助企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率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功举办三届“五五购物节”,新增各类首店4881家。五年累计完成重大工程投资8645.7亿元,是上个五年的1.4倍,建设20多个100亿级以上、400多个10亿级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14号线、15号线等一批轨道交通线建成运营,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从2017年的666公里增加到831公里、继续保持全球城市第一。深入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达到18.6万亿元左右、比上个五年增长28.1%左右。城市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率先建成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城市。聚力打造“张江在线”、“长阳秀带”、“虹桥之源”等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培育4家国家级标杆智能工厂、8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等试点,形成便捷就医服务、为老服务一键通、出行即服务(MaaS)等一批数字生活场景,成为首个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中国城市。城市空间格局优化重塑。五个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完成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开工建设544个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总投资8415.6亿元,一批重大功能导入项目启动实施。南北转型迈入快车道,吴淞创新城、乐高乐园度假区等项目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完成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新兴产业、民生保障等领域一批国企集团组建成立,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母基金设立运作。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总部落户,中国国企混改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运作。“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全面深化,新增民营企业总部501家。新推出“上海标准”31项。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服务能级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建成9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农民相对集中居住5.2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全覆盖。打造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从2017年的8.1%提高到30.9%。完成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6.5万户生活困难农民受益。
(四)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倾心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心工程、民生实事扎实推进。五年新增养老床位2.65万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21家、助餐场所926个,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网络基本形成,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全面推行。各类托育机构达到1277个、是五年前的3.6倍,58.9%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完成4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4343台,建设筹措24.8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建10.1万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加装49座人行天桥无障碍电梯,新一轮早餐工程新增网点3676个、示范点326个。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512条、多功能运动场419片、益智健身苑点2627个。基本民生保障网织密织牢。深入实施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技能提升等行动,帮扶32.8万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全国领先。养老金、医保、低保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稳步提高,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物价补贴机制不断完善。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深化。完成教育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等国家试点任务,“双减”长效机制加快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优化,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国家医学中心、区域性医疗中心分别达到6家和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组织实施7批次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妇女儿童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港澳台、外事侨务工作不断加强。国际文化大都市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创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中共一大纪念馆建成开放,上海天文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少儿图书馆新馆、上海档案馆新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建筑可阅读、演艺新空间、城市微旅行等文旅服务打响品牌。全民健身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上海体育健儿在奥运会、全运会等重大赛事上再创佳绩。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共建等工作成果丰硕。
(五)坚持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三化联动”,扎实有力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黄浦江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岸线贯通开放,品质不断提升,北外滩世界会客厅、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滨水区域等一批新景观相继建成,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今天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完成801.6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中山公园、和平公园等一批公园拆墙透绿,建成“美丽街区”554个。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成功举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基本建成,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初步构建,道路交通管理、防汛防台等应用场景在实战中发挥作用。社会治理效能持续增强。持续为基层减负、增能、赋权,街镇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调整。信访服务、人民建议征集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扎实开展。新型现代警务机制基本成型,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显著增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10年实现“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碳达峰碳中和有力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在沪上线运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在国家考核中连续三年保持优秀。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新一轮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建成白龙港污水厂提标改造、泰和污水厂等工程,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新增森林30.1万亩、绿地5917公顷、绿道1072公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扎实推进,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成功举办。
(六)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减税降费超8000亿元,“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和“一业一证”改革深入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综合监管和信用监管等深入推进。首创并持续打响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品牌,总门户累计接入服务事项3588项,累计办件量2.97亿件,网办率达到84%。完成一批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部门一般性支出持续压减。法治政府加快建设。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地方性法规78件,制定政府规章77件。率先实施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执法系统,街道乡镇全面成立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下沉行政执法事项434项。基本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审计质效持续提升。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4983件、市政协提案4489件。政府作风持续改进。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2020年以来,我们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冠疫情作了顽强斗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打好超大城市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决服务全国疫情防控大局,全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强化使命担当守卫国门,构建人、物、环境同防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最多的时候上海承担了全国62%的入境航班、53%的航空入境旅客、46%的进口冷链货物,为疫情条件下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和人员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始终保持应急指挥体系处于激活状态,抓牢关键点关节点,不断健全常态化防控体系,以快制快开展疫情处置,精心做好患者救治,努力保障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去年3月,上海遭遇空前严峻复杂疫情,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央有关部门、全国各地和人民军队的大力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面强化应急指挥体系,刻不容缓推进“四应四尽”,全力突破资源极限挑战,迅速将核酸检测能力从每日102万管左右提升至938万管以上,先后建成42万张方舱床位、扩充44家定点医院、设置12.4万间隔离房,有效遏制了疫情指数级上升势头,有力阻断了病毒快速传播的危险进程,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我们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不断提升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水平,全力做好医疗救治特别是重症救治工作,进一步提升重点场所和机构的防疫能力,加快推动老年人疫苗接种,持续完善诊断、检测、救治和入境人员隔离等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各位代表,五年勤耕不辍,五年春华秋实。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共上海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尤其是在抗疫大战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医务人员和其他各条战线工作人员,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消费和投资需进一步提振,稳出口难度增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创新发展动能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下更大力气,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全面深化改革仍需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超大城市治理存在不少短板,建设安全韧性城市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安居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质量仍需持续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重大疫情应对工作中,反映出我们对重大风险预警预判不够,社会迅速高效组织动员能力有待提升,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亟需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治理数字化还要在实战检验中提高水平。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挑战,以更扎实的举措,尽心竭力改进工作,不辜负全市人民期待!
五年的砥砺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作为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上海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坚定地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强化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努力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取得最优突破,更好破解“两难、三难、多难”问题,实现“既要、又要、还要”目标,不断开创上海发展新局面。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军号,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上海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事业的使命担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上海拥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汇聚的优势,但仍处在培育城市核心功能和发展新动能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我们必须增强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以自身努力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把国家战略综合优势更好转化为上海改革发展胜势,奋力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谱写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四个放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城市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在新征程上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今后五年,我们要促进“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作用更加凸显。高水平改革开放走出新路,浦东引领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持续增强,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五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四大功能”大幅跃升,“四大品牌”持续打响,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速集聚、高效配置,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以上,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倍增,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200家。城市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生产生活全面转变初步实现,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主城区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作用持续提升,五个新城基本建成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南北地区整体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品质稳步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第二,创造高品质生活彰显新成效。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进一步增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础保障类服务实现全覆盖。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各项待遇水平保持全国前列,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协调和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基本建立,“两旧一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郊区旧城区改建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体建成,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球城市先进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更加完备,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第三,实现高效能治理开创新局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加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迭代升级,人人都能有序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街区环境更加干净有序,居住小区更加舒适和谐,城市景观更具特色魅力。城市安全韧性全面增强,“四早五最”风险防范处置机制更趋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上海始终位于全球最安全城市前列。美丽上海建设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PM 2.5等六项大气常规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分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无废城市”建设高标准推进,公园数量达到千座以上,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
各位代表,上海是一座光荣之城,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绘就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画卷,有令人自豪的光辉历史,也必将有更加灿烂的美好未来;上海是一座奋斗之城,2500万勤劳、勇敢、善良的上海人民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充分发挥全市人民的创新活力、奋斗伟力,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上海是一座梦想之城,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矢志不渝的目标,我们要勇担伟大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规律,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三、2023年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全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社会大局稳定。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坚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深化建设“五个中心”,着力强化“四大功能”,持续做强“五型经济”,更好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全力推进浦东引领区建设。聚焦“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配合制定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率先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推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政策在浦东特定区域复制推广,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促进保税区内外贸一体化转型发展,推动一批航运公共服务平台做强做优,新增25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打造国际先进技术应用中心、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围绕新兴产业等领域,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新一批浦东新区法规。
深入实施“三大任务”。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行动方案,实行更大程度开放压力测试,深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加快建设滨海城市的23条市级专项支持政策,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向动力之源、国际氢能谷等特色产业园集聚。积极配合深化科创板注册制、市场交易机制等制度创新,深入推进“浦江之光”行动,加强企业孵化培育,支持更多优质科创企业做大做强。全面完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点合作事项和重大项目落实落地,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持续提升G60科创走廊策源功能,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
持续推动“五个中心”功能升级。强化国际经济中心产业支撑,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提升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提高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和设计创新发展能力,促进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应用推广,优化人工智能自主可控软硬件生态,加快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产业补链固链强链,加快长兴岛海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领域加速布局。强化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能力,深化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动更多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支持设立更多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改革创新,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制度,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强化国际贸易中心集聚辐射能级,落实新一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支持政策,积极创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强化国际航运中心枢纽地位,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侧开发、罗泾港区改造一期、大芦线航道东延伸、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东方综合交通枢纽上海东站,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策源功能,深入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强化在沪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加快培育一批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配合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完善科研基地平台体系,开工建设磁惯性预研项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构建光子、生命科学、海洋等领域设施集群。
聚力建设双向开放“三大平台”。精心办好第六届进博会,提升“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能级,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全力推进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深化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大力提升国际商务人才港、国际友城港等平台功能,加快培育发展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强化大会展、大商务、大交通、大科创功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开展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高水平建设一批专业贸易平台和国别商品交易中心。做好对台、港澳、外事、侨务工作。深化对口帮扶,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与东北地区、革命老区相关重点城市对口合作。
(二)着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融合集成,进一步厚植创新驱动根基。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新建一批九年一贯制示范校、普通高中特色校,启动新一轮公办初中强校提质工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完善校外培训综合监管、行业自律等机制。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产教融合育人基地、高校科研基地,深化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攻关,做强做优职业教育,扩大职工继续教育“双元制”试点。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探索者”计划,启动新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大力发展研发经济,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研发、销售、结算等复合功能的创新型总部,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为创新主体放权松绑,开展高校院所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扩容提质。健全技术转移体系,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级,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强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强化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研发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等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聚焦“高精尖缺”,实施海内外顶尖人才引育、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锻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振兴等工程,持续壮大科技创新“四支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推动落实海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等保障措施,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
各位代表,创新是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上海要走好创新发展之路,一定要持续激活教育“源动力”、点燃科技“新引擎”、筑牢人才“引凤巢”,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让创新浪潮澎湃不息、奔腾向前!
(三)着力扩内需稳外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实施新一轮城市商业空间布局规划,全力打造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办好“五五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商业地标。丰富红色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邮轮旅游、康养旅游等消费场景,促进文化体育、交通信息等服务消费,释放综合带动效应。
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150亿元。加快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扩投资、提产能、增效益,推动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示范性好的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开工建设13号线东延伸、21号线东延伸等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上海示范区线、崇明线、机场联络线等轨道交通线,推进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沪渝蓉铁路上海段、北横通道东段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原水西环线,推进杨树浦、长桥等水厂深度处理改造。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
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物流保障等政策措施,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业务风险。加快培育一批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数字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型国际贸易标杆企业。落实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国际经贸风险防范和应对体系。
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狠抓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开展清费减负系列行动。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实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六大强企计划,优化国有投资运营公司功能,实施新一轮提高国有上市公司质量行动,深化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1+3+N”监管体系。深化央地全面战略合作。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健全多层次政企沟通协商机制,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帮扶行动,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化普惠金融顾问服务。深入推进“一网交易”改革,加快全要素、全资源市场化配置“一张网”建设。扎实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着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步伐,持续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深化经济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工业软件攻关突破,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行动,培育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推进数字商圈、数字商店建设,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效能,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系统化构建城市数字底座,推动空间信息数据应用,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加快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国际数据港和一批数据中心、算力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
深化生活数字化转型。推动构建精准、普惠的数字生活服务体系,新增生活类重点场景10个,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数字化水平。建设一批数字化赋能示范校,优化升级“便捷就医服务”应用场景,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打造博物馆、美术馆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完善出行即服务体系。着力消除“数字鸿沟”,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
深化治理数字化转型。推进“一网通办”,推动“随申办”为民为企服务迭代升级,深化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推行免申即享、“好差评”和帮办制度,打造线上线下“泛在可及”全方位服务体系。推进“一网统管”,强化数据动态更新和相互赋能,推出一批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的应用场景。
(五)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高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LNG站线扩建、分布式光伏建设,规划建设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外电入沪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450项。推动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项目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推进碳普惠制度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启动实施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强化臭氧污染防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淘汰国三柴油车1万辆。开工建设52座雨水调蓄池,加快建设白龙港污水厂扩建三期,建成竹园污水厂四期。加快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加快生物能源再利用三期等一批湿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完成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建设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推进“一江一河一带”建设,推动黄浦江共青森林公园段等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营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造公园城市,加快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三林楔形绿地,新建公园120座,新增森林4万亩、绿地1000公顷、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第五轮三年行动计划。细化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
(六)着力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打造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围绕增强城市核心功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需要,促进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发展态势。
强化主城区中心辐射功能。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和特色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起点集聚发展。加强中央活动区功能复合,加快外滩、北外滩、世博前滩等高端商务载体建设,推动徐汇滨江、杨浦滨江、苏河湾等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加快桃浦智创城、虹桥智谷、大零号湾等重点区域建设,构筑创新发展新空间。
全面推进五个新城建设。加大功能导入力度,加快集聚一批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和要素平台。全力打造新城中心、产业社区、老城社区等示范样板区。深化“一城一名园”建设,鼓励更多科技企业落户新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松江枢纽等“一城一枢纽”,推进12号线西延伸、嘉闵线等轨道交通线建设,提高中运量等骨干公交网络密度。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新建15所中小学、幼儿园,推进新城绿环、体育公园、文化新空间建设。
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全力推动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向高端、智能、精细、绿色方向发展,打响特色产业园区品牌。全力推动空间转型,加强内外交通衔接,加快宝山吴淞和南大地区、金山滨海地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全力推动治理转型,增加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七)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更多政策、资源和力量向乡村倾斜,持续实施“三园”工程,充分彰显乡村经济、生态、美学价值,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发展都市绿色现代农业。深化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抓好粮食蔬菜生产。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新建3万亩高标准农田。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建设2000亩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新建1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持续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民宿等特色文旅休闲产业发展。加快横沙新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域外农场高质量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多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2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加强特色风貌塑造和乡村产业培育。继续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试点建设高品质农民平移集中居住区。持续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20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打造10万户“美丽庭院”。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搭建区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第三轮农村综合帮扶。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培育高素质农民2400人以上,促进农民收入多途径增长。
(八)着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软实力。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开展“新时代文明新风尚”等主题活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持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成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界技能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上海工业博物馆,促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功能提升,升级打造一批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入实施文艺创作精品、优品、新品扶持计划。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推进长江口古船考古发掘工程,完成国家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持续打响“演艺大世界”、国际艺术品交易等文创品牌,推动网络视听产业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设计之都。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增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景区,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海段建设,推动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功能提升。加快建设都市旅游首选城市,打造“一江一河游览”、“海派城市考古”等文旅精品。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教融合机制,建成开放徐家汇体育公园,举办上海网球大师赛等国际赛事,办好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支持上海体育健儿在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上创造佳绩。
(九)着力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断提升对各类风险预警防范化解的能力,筑牢城市安全屏障。
持续优化疫情防控工作。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优化防控措施。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和诊治能力提升,完善分级分类诊疗体系,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健康服务,全力保健康、防重症。持续扩大疫苗接种覆盖面,引导市民当好个人健康第一责任人,强化重点机构防控,切实保护好脆弱人群。加快新疫苗、新药物研发转化,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推进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划小做实基层治理单元,优化社区网格运行机制,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和改进民族、宗教工作。优化人口服务管理。扎实做好家门口信访服务、人民建议征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提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建设。
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能开尽开,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对外开放、为民所享。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设置优化5000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完成徐家汇等商圈景观灯光提升改造,建成100个“美丽街区”。改造22个易积水小区、11条道路积水点。健全城市管理标准体系。
守牢城市安全底线。坚持源头管控、预防为先,统筹灾害事故综合防范治理,聚焦危化品、燃气、自建房、消防、交通、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从严从快狠抓问题整改,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构建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粮食、能源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
(十)着力实施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市民持续增收。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强化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和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推进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
强化养老托幼服务和社会保障。适应“一老一小”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坚持普惠安全、方便可及,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5000户、社区长者食堂40个、社区托育托额3200个,提高养老护理员、育婴员等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优化长护险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制度改革,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一步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营造无障碍友好环境。
深入推进健康上海建设。深化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加快高水平医院“一院多区”建设,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能力标准化工作,打造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标杆机构。优化医保支付与药品集中采购协同机制。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加快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进一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8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000台。建设筹措7.5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我们要更大力度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军地协同,更好服务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发扬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要营造干部敢为、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实践的浓厚氛围,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真抓实干、奋力前行,在新的赶考路上努力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四、深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做好今年和今后五年工作,关键要牢记“三个务必”,忠诚干净担当,高效规范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以政治建设锤炼忠诚品格。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要求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
以法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和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扎实做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深入推进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实施,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加强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政府立法。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打造亚太仲裁中心,建设更加完备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拓展政民互动,构建发布、解读、回应、参与“四位一体”的政务公开工作格局。政府要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更好发挥统计和审计监督作用。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
以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巩固拓展营商环境创新成果,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高水平对标改革,全力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探索极简审批。推进全过程公正监管,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监管系统,持续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推进全周期提升服务,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和就近办、集成办、马上办。开展第五次经济普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坚持过紧日子,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确保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以作风建设激励担当作为。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久久为功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和廉政文化建设,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把严的基调落到实处。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推动公务员队伍实干争先。人民所急所需所盼就是政府所系所担所办。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强化为民意识,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心连心为民造福,实打实为民办事,努力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奋斗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 浏览次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