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实现路径
2022-12-13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指明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极端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县域是实现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是国家治理实践的基本单元。促进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有效融合,做到同频共振、协同共进,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以乡村振兴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乡村振兴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价值
乡村振兴是“两个结合”的县域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对乡村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包含了大量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这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成果。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农耕文明是县域发展的历史积淀,乡村振兴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县域实践取向。
乡村振兴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的叠加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场域和目标任务,乡村成了中国扩大内需、培育经济新引擎、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要阵地,承担了更多的功能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县域治理作出了重要指示,在县域要实现“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这其中蕴含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整优化县域社会关系结构、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格局、重塑和再构乡村空间等重要内容。乡村振兴绝不是一项局部工作和单项业务,而是事关全局的、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来抓,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来抓,作为科学发展、县域治理的重要方略来抓,聚焦各项工作、聚集各种资源、聚合各方力量,以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带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治理空间载体在县域。各级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通过县级进行配置。中央的大政方针、省委的部署要求都是通过县级来贯彻落实。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主战场,要把县域空间作为塑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载体,这是由县一级处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间枢纽环节和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内在关系决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及政策文本均彰显了以“县域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振兴的治理逻辑和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是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抓手。长期以来,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乡村资源要素约束、产业链不完整、产业融合层次不高、农村贫困问题等,归根到底是乡村以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发展方式问题和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问题。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产业系统在联结经济系统和自然生产系统中的纽带作用,重点解决好产业选择、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方式、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发展布局等问题,把发展产业、保障人才、健全组织、培育文化、保护生态等工作齐抓共管。新发展阶段的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需要协同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生建设,推进乡村产业与组织、人才、生态、文化的协同振兴是必然选择,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面。
二、乡村振兴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深刻系统的阐述,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出科学规划和详细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在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县域是联结城乡的基本单元,是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则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动力源泉,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符合新发展阶段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概言之,以乡村振兴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要做到整体目标、具体策略和科学方法三大维度的有效衔接。
整体目标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完成脱贫攻坚基础上,进一步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县域的高质量发展不可能回避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必须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全面振兴,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路径,县域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在县域层面提供要素聚集和资源整合,二者在整体目标上互联互通,相互耦合。
一方面,要完善县域层面的整体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构建统一高效的政策体系。以整体发展理念推进县域经济与社会、城镇与乡村、发展与民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筹力度,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具体目标纳入县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框架,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构建统一高效的政策体系,促进各级和各项政策有机衔接。另一方面,要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深刻理解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创新城乡之间人才、技术、资金、知识、信息等要素的投入、引进和自由流动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县域发展体系。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具体策略衔接。乡村振兴与县域发展在具体策略上相互支撑,互嵌互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夯实基层组织堡垒,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的“三农”工作的领导核心。要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乡村党组织队伍涣散、党组织领导力以及群众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整合县—乡—村及企业、社会团体中的各级、各类党组织队伍,强化县域党组织政治功能,更加有力地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尤其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一支过硬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二是发展城乡特色产业,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将发展乡村产业纳入县域产业发展整体谋划,科学统筹一二三产业。尊重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县域层面整合城乡市场资源,发挥市场规模优势,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联动,培育农企共享、城乡链接的县域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和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方面优化服务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城乡居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三是加强城乡文化建设,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引领。优化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县域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建立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良性互促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文化振兴,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释放以文明乡风为基础的城乡文化潜力,激发城乡文化活力,进一步凝聚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合力,促进县域文化繁荣发展。四是壮大城乡人才队伍,激发县域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积极培育“三农”工作带头人和实践者,打造强有力的乡村基层治理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做好乡村人才队伍与县域人才队伍的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人才统筹培养使用制度体系,积极吸纳新农民、企业家、科技人员、大学生、退休人员等扎根基层,参与乡村振兴。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其文化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方法衔接。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实践。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要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和县域高质量发展在科学方法上应遵循治理的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智能化。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县域经济市场化。在发展城乡经济中坚持市场化理念,维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体系,尊重市场规律,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培育龙头创新型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城乡互动、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二是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提升城乡民主化水平。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将党的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协商民主制度,不断扩大民主参与主体,充分调动乡村干部、党员、教师、在外企业家等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创新协商民主形式,丰富协商平台和参与渠道,引导党员、群众、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协调,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县域治理共同体。三是加强依法治理,推进县域治理法治化。坚持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推进城乡基层治理法治化。紧抓县域治理的主要矛盾推进法治建设,倡导法治与其他社会治理资源相互配合,多措并举。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意识,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四是发展数字技术,实现县域治理智能化。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加强县域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积极引进高新产业和信息技术人才,增强县域治理智能化水平。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雪亮工程”在县域延伸覆盖,提高县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技化水平。在经济发展方面,以智能化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本地产品附加值,形成智慧经济。
(作者:望甜,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作者: 浏览次数:57